轉載自公眾號:Tatler的朋友們
編輯、采訪、撰文 | Riddick;攝影 | 亞楠、項腸、Kenneth;視覺 | Risca
在中國高端餐飲的宴席上,進口海鮮在主角位已經盤踞了很多年,菜單上標注的食材產地源自世界各個角落,唯獨很少能看見中國本土海域。其實中國海域并不乏明星海產品,但是長久以來的過度捕撈,早就令我國沿海的海鮮捉襟見肘。最為明顯的就是東海大黃魚,野生的大黃魚早在三十多年前就成了傳說,絕大多數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,一輩子都沒有吃過真正的野生大黃魚,即便在高端宴席上吃膩了山珍海味,口腹的這縷遺憾,至今未了。
一個好消息是:近年來,東海的野生黃魚種群開始恢復,商業養殖黃魚在技術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,很多餐廳已經有了穩定的大黃魚貨源,百姓的餐桌上出現高品質黃魚,指日可待一一本來以為是不可逆的生態問題,正在往好的方向發展。
帶著疑問,Tatler來到了臺州玉環,計劃看看如今國內最頂尖的大黃魚養殖是如何進行的,也想有人來為我們解答一下,野生黃魚種群是怎么會恢復的。
1
縣級市玉環由臺州市代管,主體是玉環半島,內海和外海上,分布著大大小小幾十座島嶼。從臺州路橋機場駕車過去,需要一個多小時,坐火車在雁蕩山站或者樂清東站下,車程半小時到達玉環市中心。
在東邊靠海的棧臺客運碼頭,專門有船開往大鹿島和雞山島,這是當地的兩個旅游景點,前者是國家級4A景區,后者是省級4A景區。而我們要去的海島更遠,距離碼頭15公里,是一個名為“中鹿島”的地方面積大概有大鹿島的一半。
其實,這座島真正的名字是“前山東上嶼”因為附近有大鹿島和小鹿島兩座島嶼的存在,玉環當地人習慣性地把這里稱為中鹿島,也因為中鹿島并非是一個正式的地名才能被用在商標注冊上,命名此地養殖的大黃魚。
上中鹿島坐的是柴油小貨船,速度不快,上島要一個小時,遇上風浪會顛簸得厲害對于不習慣坐海船的人來說,這種顛簸非常折磨人,唯一的辦法就是擠在船尾,起落幅度不大,也可以避開打上船的海浪。
中鹿島海洋牧場的島上負責人黃德清帶我們登船上島,一路介紹這里的情況,包括玉環當地的地理特征、經濟情況、旅游發展和關于他們的大黃魚養殖。
在他的描述中,我們得知眼前的海水清澈度會隨著季節發生變化。當下這個季節,海水比較渾濁,到了氣溫降低的時候,就會清澈很多??拷新箥u那一帶,是兩股洋流匯集的地方,恰好海底下又有三個天然盆地,很多海洋生物都聚集在那里,為養殖提供了豐富的天然餌料。根據數據統計,這里天然餌料的密度,遠遠高于浙江省沿海的其他地方,養殖大黃魚的條件得天獨厚。但是海洋生物豐富,也會對養殖業造成額外的損失,這個我們后文再說。
中國海域野生大黃魚從稀少到瀕危,也就是最近40多年里發生的事,再往前,東海里的野生大黃魚數量是非常多的。自古以來,魚類種群都有河游的習性,中鹿島所處的這片海域,是大黃魚河游的必經之地,在大黃魚的基因深處,就銘刻著對這一帶水域的認可。
1974年初春,東海大黃魚游到舟山一帶舟山漁場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海捕,2000多條機帆船出海,一共捕獲野生大黃魚16.8萬噸,創下歷史最高紀錄。但是那個時間點,是大黃魚繁殖季即將到來的時候,捕上來的魚大多數還沒來得及產卵,種群的繁衍被嚴重破壞,從次年開始,大黃魚的漁獲開始直線下降。而漁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,依舊選擇用盡一切手段來捕撈野生大黃魚,終于導致了種群瀕危,差點就把它們送進了博物館。
黃德清介紹說,現在的情況,終于開始好轉了,玉環的外海,漁獲中的野生大黃魚越來越多。他打開手機,給我們看一些照片,里面是出現在市場上的野生大黃魚從魚嘴、魚和魚尾判斷,的確是野生的而且,因為水域環境變好,海洋物種慢慢恢復,這一帶甚至來了一群海豚,有時候會在海上遇見它們,說不定也在尋找海里的野生大黃魚。
我們問他,野生大黃魚跟中鹿島的養殖大黃魚,在味道上有什么區別。他回答說,野生的當然會好吃一點,但是野生大黃魚的問題是,來源不穩定,品質不穩定,沒有必要老想著它們。
“先嘗嘗我們的大黃魚吧,島上剛撈上來兩條,等著你們呢。
2
上島的時候是午飯時間,我們第一時間就坐進了食堂,后廚有兩條收拾干凈的大黃魚正準備下鍋。
工人們嫌食堂阿姨的手藝不好,自己下廚為我們燒這兩條大黃魚,一條是清蒸后淋上香蔥香菜熱油,另一條做成了偏辣口的剁椒大黃魚。中鹿島地處東部沿海,但是島上有些工人來自外省,做出來的菜口味頗雜。
雖然不是專業廚師的出品,這里的大黃魚還是吃得出獨有的鮮美,而且擁有極品大黃魚的那種蒜瓣肉質,在養殖大黃魚里算是很出眾了。沒一會兒,兩條大黃魚被我們一掃而光,只剩下兩副干干凈凈的骨架子。直接登上中鹿島吃大黃魚,這可是很不尋常的體驗,但是島上的工人們卻表示,他們吃大黃魚早已經吃膩了。
中鹿島上的房屋都比較破舊,是十幾年前蓋起來的。2005年,現在中鹿島的股東代表之一在這里建立了養殖基地,用傳統的網箱養殖大黃魚,直到2016年中鹿島公司成立,開始轉型
養殖基地的最高處,是一幢三層樓高的磚房,作為辦公室、會議室、監控室和休息室使用。我們注意到房屋朝海的一面,在門窗的外面還加裝了軌道,用來固定可以移動的木板。島上的工人介紹說,雖然這幢房屋離海岸線有100多米遠,還高出海平面差不多20米,但是臺風襲來的時候!會卷著海浪狠狠地拍打房屋,不裝一層木板,門窗上的玻璃扛不了幾下。
從這幢房屋往前方看,就可以看見整個海洋牧場,占了300畝(相當于20萬平方米)海域,每個養殖單位的面積都很大,用雙層圍網隔開。
這種圍網養殖,與傳統的網箱養殖有著很大的區別。網箱養殖所使用的網箱很小,一個人就能抬得起來,每立方米可以養20條大黃魚,魚兒幾乎沒有游動的空間,每天的日子就是懸在水里等投喂,安靜地接受育肥,等長到了一定的規格,就算走完一生了。用這種方法養出來的魚,可以保證產量,也可以保證規格,但是因為沒有游動的空間,魚肉的質地會比較綿,長不出肌理分明的蒜瓣肉,同時因為純靠吃餌料,魚肉的鮮味會顯得平庸,腥味比較重烹飪的時候需要用更多的蔥姜蒜酒來壓制腥味,魚的本鮮就更沒有存在感了。但是因為成本的關系,現在水產品的養殖絕大多數都采用網箱養殖。
圍網養殖需要在海床上打樁,用圍網將海域完全圈起來,分隔成幾百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空間,深度從七八米到十幾米不等。這種養殖方式看起來不那么復雜,但是涉及到的技術包括大型圍網技術、新材料技術、樁網連接技術和底部防逃技術等傳統網箱養殖絕不會觸碰到的領域。
而且,整個用圍網圈起來的海洋牧場還需要能對抗最極端的天氣——臺風。臺風殺過來的時候,中鹿島往往都要承受最大的風速。根據記載,海洋牧場建造完成后,分別于2019年和2020年承受了“利奇馬”和“黑格比”臺風的考驗,兩次臺風均為17級大風,最大風速達到57.9m/s,都沒能對海洋牧場造成破壞。而傳統的網箱要是敢放在這種地方,等待它們的就是集體覆滅。
大黃魚生活在這里,有充分的空間可以游動,不但有廣度,還有深度,每立方米只有2條,這是網箱養殖的魚兒完全體會不到的生活??梢杂蝿拥拇簏S魚,才能擁有流線型的身材,肉質更緊實有致,口感更好。這一點,其實是可以從胸緒和尾巴的形狀上判斷,充分游動的大黃魚胸緒比較長,反折一下,可以碰到眼睛,同時尾巴的形狀也是細長的,更利于在水中活動。野生大黃魚則擁有更細長的胸和尾巴,因為它們所活動的海域,又要遠遠大于圍網圈起來的海域。
再說大黃魚的食物。在中鹿島,是不給大黃魚投喂餌料的,這是一個“育瘦”的過程,完全讓它們自己在水里找東西吃,前面說過,這里的海域擁有超高密度的天然餌料,可以供給大黃魚,但前提是,它們得自己游起來找吃的。這樣一來,每個網圈就相當于一個海洋小生態圈,流動的海水帶來天然餌料,大黃魚通過游動來覓食,它們的排泄物又通過其他海洋生物來分解,完成相對天然的循環。
甚至,大黃魚們還要面臨天敵。
3
在圍網里,大黃魚們的天敵有兩種,一種被動對大黃魚造成傷害,一種主動對大黃魚造成傷害。
被動傷害大黃魚的,是長在基樁上的海蠣子。這種貝殼類生物牢牢地附在樁子上,靠著海水里豐富的浮游生物為生,有堅硬的外殼,有刃有角。當大黃魚游過基樁的時候,一不小心就會被海蠣子劃傷,劃傷就相當于破相了,這樣的黃魚是沒法賣出去的,就只能工人們自己吃,所以前文提到過,島上的工人們吃大黃魚已經吃膩了。
這些海蠣子在基樁上固定得很牢,鏟掉它們很吃力,更何況,水面下還長了不少海蠣子,不是放條小船下去就能解決的。所以每隔一段時間,就會有一幫潛水員來到島上,鏟海蠣子、修補圍網,干的都是技術活兒。
主動傷害大黃魚的,是圍網里的其他魚類其中以海鱸魚最為兇猛,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最大。
因為圍網內外的海水是相通的,海鱸魚的魚苗會通過網格進入圍網內部,跟大黃魚共享這里的天然餌料。當海鱸魚長到了一定的個頭,就開始捕食大黃魚,然后塊頭越長越大,胃口也越來越大,每天可以吃掉價值上千元的中鹿島大黃魚。
大黃魚是一種性情溫和、游速較慢的魚海魚小的時候,大黃魚也是想吃它們的無奈追不上,吃不到,眼睜睜看著這些小東西長大,反過來拿它們開。這些被海鱸魚吃掉的大黃魚,可以說是“被提前吃掉的”-明明是被養殖的,還要面臨天敵的追殺,這個兇險程度,要是被網箱養殖的大黃魚知道,肯定不會再抱怨自己住房面積小、伙食單一沒營養了。
每過一段時間,中鹿島就會清理一下圍網。通過特殊的技術,把每個圍網全部收起來看看除了大黃魚,還有些什么“客人”。這個時候,總會發現幾條吃大黃魚吃得腦滿腸肥的海鱸魚,平均可以達到兩三斤,最大的一條,重達十五斤,肚子剖開,里面還有兩條大黃魚沒消化完。這條海鱸魚算來也是吃掉了價值十幾萬的大黃魚才能長到那么大,不管下場如何,這輩子也賺足了。
抓上來的海鱸魚也有去處。島上占地面積最大的幾間房屋已經沒了屋頂,從空中俯瞰,這些房屋的內部被分成了一個個均勻的小房間。
這些看上去像是小房間的東西,其實是一個個水池,以前是用來養殖鮑魚的。但是中鹿島處于臺風打擊的中心地帶,在某一年的特大臺風中,屋頂全部被掀飛。此時中鹿島的養殖重心已經全部轉向大黃魚也就不在意這部分破壞?,F在只有少數池子里還灌了水,將圍網里撈上來的海鱸魚養在這里,時不時給工人們加餐。
中鹿島的這種養殖方式,從海洋漁業的角度綜合來看,可能是最“可持續”的一種。2021年上映的美國紀錄片《漁業陰謀 (Seaspiracy)》里,講述了海洋捕撈和近海養殖對海洋環境造成的種種破壞。片中講到養殖業的時候,著重說了餌料投放和魚類類便對海床的集中性破壞,這種情況在中鹿島,造成的破壞相對就沒那么厲害,畢竟這里是不投放餌料的,盡可能維持海洋的原生態。
而在我國其他地方,就存在著大規模網箱養殖對海床不可逆的破壞。在鄰省的某個大黃魚養殖地,據說每天能出水200萬條大黃魚,那里的海床實在承受不住腐爛餌料的侵蝕,生態完全變樣,有些水域已經無法再發展養殖業,一些漁業養殖戶不得不改行,上岸討生活。
4
下午,工人們開始今天的捕撈,根據訂單,把相應規格的大黃魚撈上來。這個過程需要幾個人配合,在海水池的一角起網,其中一個人看準大小合適的大黃魚,用綁在長桿上的網兜把魚兜上來,馬上稱重,分量對的,放在一邊蓄了海水的大缸里,分量不對的就扔回水里。
黃魚身上有一種黃色素,白天會被光線分解,魚的身體呈現白色,到了晚上沒有光線的時候,才會呈現出漂亮的金黃色。般黃魚捕撈都是在晚上進行的,出水后馬上急凍,因為黃魚死后,身上的黃色素固定下來,不再會被光線分解。
在捕撈大黃魚的時候,如果發現有品相不好的一比如身體有劃傷、眼睛有戳傷之類-就不會扔回水里,基本上當天晚上就上了島上工人們的餐桌。
拍攝完白天捕撈,在等待拍攝夜晚捕撈的時間里,我們又跟黃德清聊起了野生大黃魚的事情,想知道一下為何玉環這一帶的野生大黃魚會比以前多。
黃德清說,大致有三個原因:
第一是現在的禁漁政策。每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嚴禁出海捕魚,登記的漁船一旦離岸就會被追蹤,海上也有巡邏艇把關,偷偷出去捕魚已經非常難了。在禁漁政策的管制下,海洋生態已經有了明顯的恢復野生魚類的存活、繁衍概率增大,整個沿海海域都有了喘氣的空間,給野生大黃魚的恢復,創造了一個比較好的大環境。
第二是政府每年都會往海里投放魚苗。光創造環境是不夠的,要想讓大黃魚這種中國特色海鮮恢復野生種群,還需要人工助推?,F在每年投放進海里的大黃魚魚苗數量很多,那些存活下來并且長大的大黃魚就成了野生種群的組成部分。種群恢復后刻在基因里的記憶,會引導大黃魚們沿著古老的路線河游,來到玉環這一帶海域。
第三個原因,黃德清說出來就有點兒哭笑不得了:“從我們這里,也逃出去了不少大黃魚?!彪m然海洋牧場有底部防逃技術圍網還是雙層的,但還是防不勝防,總有網子破損的時候,大黃魚們潛逃出去,回歸天堂般的大海,從半野生到純野生,完成了身份的轉變,壯大了野生大黃魚的種群。
每每這個時候,中鹿島就要請來專業的潛水隊修補圍網,順便鏟一下基樁上的海蠣子,完成一些其他水下作業。
“潛水作業絕對是技術活兒,這幫潛水員很厲害,在水下面抓大黃魚也一抓一個準?!闭f到這里,黃德清畫風一轉,“他們干完活上了岸,還能相互配合,抓島上的野羊。
住在中鹿島上的工人,日子過得比較單調。坐船去玉環頻次高的一周一次,低的一個月一次,要是臺風來了,就只能被無限期地困在島上。
晚上九點,我們拍攝完夜間捕撈,餓著肚子坐船回玉環。跟我們一起回去的,有一條尾部劃傷的大黃魚,還有一條吃大黃魚長大的海鱸魚,岸上海鮮餐廳的后廚,正等著它們。